以下是關于板式熱交換器的結構、優勢與選型指南的詳細介紹:一、板式熱交換器結構1.基本構成:板式熱交換器主要由框架和板片兩大部分組成。框架包括固定壓緊板、活動壓緊板、上下導桿和夾緊螺栓等。板片是由各種材料制成的薄板,用模具壓成形狀各異的波紋,并在四個角上開有角孔,用于介質的流道,板片的周邊及角孔處用橡膠
以下是關于板式熱交換器的結構、優勢與選型指南的詳細介紹:
一、板式熱交換器結構
1.基本構成:板式熱交換器主要由框架和板片兩大部分組成。框架包括固定壓緊板、活動壓緊板、上下導桿和夾緊螺栓等。板片是由各種材料制成的薄板,用模具壓成形狀各異的波紋,并在四個角上開有角孔,用于介質的流道,板片的周邊及角孔處用橡膠墊片加以密封。
2.工作原理:冷、熱流體在板片間間隔流動,通過板片進行熱量交換。板片的波紋設計增加了流體的湍流程度,提高了傳熱系數,從而實現快速的熱量傳遞。
二、板式熱交換器優勢
1.傳熱效率高:由于板片的特殊設計,流體在板間形成強烈的湍流,使得傳熱系數比傳統的管殼式熱交換器高出很多,其換熱系數在3000~4500kcal/m2·°C·h,比管殼式換熱器的熱效率高3~5倍。
2.結構緊湊:板式熱交換器的體積小,占地面積少,能夠節省空間和投資成本,相同換熱量下體積僅為管殼式的1/31/10。
3.易于清洗和維護:可拆卸的板式結構使得清洗和維護更加方便,可以及時清除污垢和雜質,保證熱交換器的正常運行。
4.適應性強:可以根據不同的工藝需求,選擇不同的板型、流程組合和材質,以滿足各種工況的要求。
5.使用壽命長:采用不銹鋼或鈦合金板片壓制,可耐各種腐蝕介質,膠墊可隨意更換,并可方便在、拆裝檢修。
6.熱量損失小:由于結構緊湊,熱量損失相對較小。

三、板式熱交換器選型指南
1.明確換熱需求:確定熱負荷、流體參數(如溫度、壓力、流量和物性參數等)以及允許的壓降等。
2.選擇合適的板片類型:
材質:根據介質的腐蝕性選擇合適的材質,如304/316不銹鋼、鈦、鎳合金等。
厚度:一般為0.41.0mm,影響承壓能力和傳熱效率。
波紋角度:影響流體湍流程度和壓降特性。
3.計算傳熱面積:通過熱力計算公式確定所需的換熱面積,同時需考慮污垢系數對換熱面積的影響。
4.結構參數選擇:根據計算的換熱面積選擇合適的板片尺寸和數量,確定接口尺寸和位置,以及框架類型。
5.特殊工況考慮:如高粘度流體、含顆粒介質、相變換熱、高溫高壓等情況,需選擇合適的板型設計和結構。
6.優化方向:在滿足性能的前提下,可從能效、成本、空間等方面進行優化,還可利用專業選型軟件進行多方案比較。
板式熱交換器的選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,需要綜合考慮多個因素,以確保設備能夠在快速、安全的條件下運行。